和源公考 --- 揚州公職考試培訓本土優(yōu)勢機構 部隊考軍校資料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首 頁 | 通知公告 | 培訓信息 | 公務員招考 | 事業(yè)單位招聘 | 教師專欄 | 名企招聘 | 新聞資訊 | 資料下載 | 考生咨詢 | 關于和源 | 聯(lián)系我們
  • 祝賀和源2017年揚州事業(yè)招聘面試培訓班學員朱鴻民(報考崗位:寶應縣體育運動管理中心)獲得事業(yè)面試狀元!面試得分84.4分,位列揚州地區(qū)1717位事業(yè)面試考生第一名!
  • 當前位置: 首頁資料下載面試
    日期:2009-08-12 19:42:35  來源:本站整理

    行測:言語理解十大怪題點評

      前言:

      以下試題均為真題中比較偏、怪的試題,在這里把試題擺出來點評,是想讓大家深刻理解,在公務員考試中必須學會放棄,否則你從審時度勢的角度、從處事思路、從權衡輕重的能力上就已經輸了。

      以下這十道題,你可以不知道是怎么做的,但是你必須記住的答案,因為它將來可能會在各種公務員考試中和你不期而遇。

      第一題:

      消防戰(zhàn)士李。夯饒、廢墟,有多少次出生入死,就有多少次不離不棄。他用希望 (    )希望,用生命 (    )生命。

      A。點燃   換回     B。帶來   挽救     C。擴展  激活     D。連接  拯救

      答案:C

      點評:

      這是09年某省的一道真題。題目原文節(jié)選自2008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頒獎詞。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第九位:消防隊員李隆——男兒榜樣。

      感動中國組委會授予李隆的頒獎詞:火場、廢墟,有多少次出生入死,就有多少次不離不棄。他用希望擴展希望,用生命激活生命。

      明顯出題人是一位比較感性而情感豐富的人,選中最富于跳躍性、最沒有相關性的那個選項作為正確答案!皵U展”“激活”兩個在冷冰冰的IT領域最熟悉不過的字眼,卻莫名其妙跳躍到一位消防員的頒獎詞中,這量兩個著實是怎么看都不像正確答案的選項竟意外中彩,成為決定幾千人命運的特殊符號。

      憑心而論,這位出題人,您能不能考慮一下辛辛苦苦學習的考生們,這樣的試題真的能考出考生的水平么?真的能測試出一個人潛在的行政職業(yè)能力素養(yǎng)么?

      第二題:

      唐山十三位農民兄弟:不是歸途,是千里奔波,雪中送炭;不是鄰里,是素不相識,出手相援。他們用純樸、______和______的行動,告訴了我們“兄弟”的含義。

      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

      A。正直   堅強      B。感恩   非凡      C。善良   倔強      D。真情   執(zhí)著

      解析:C

      點評:

      本題與第1題出自同一份公務員考試試卷,同時,題干正文同樣是出自2008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頒獎詞。不過這次的主角是:唐山十三農民兄弟——大愛至樸

      頒獎詞:不是歸途,是千里奔波,雪中送炭;不是鄰里,是素不相識,出手相援。他們用純樸、善良和倔強的行動,告訴了我們“兄弟”的含義。

      相比較來說,這道題還是勉強可以得出正確答案的。橫線處的詞語是用來修飾“行動”的,那么A項中“正直”一詞就顯得十分突兀,“正直”的含義是公正剛直,這道題中并不存在不公正之事所以A項直接排除。B項中“感恩”一詞存在邏輯錯誤,救援者與被救者“素不相識”,那么,救援者不可能懷著感恩之心去做這次行動。D項中的“真情”是名詞,不能修飾“行動”,也應排除。所以相對來說就剩下C項。

      此題的變態(tài)之處不在于答案有爭議,而在于它的出處。同一份試卷,居然從同一個感動中國的活動中編出兩道匪夷所思的題。

      第三題:

      犧牲在抗災前線的年輕戰(zhàn)士武文斌:山崩地裂之時綠色的迷彩撐起了生命的希望,他豎起了旗幟,自己卻悄然倒下,在那災難的______背景下,他26歲的青春是______的那束光!

      A. 沉重  明亮      B. 陰森  耀眼      C. 黑色  最亮      D. 慌亂  絢麗

      解析:C

      點評: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武文斌——死的光榮

      感動中國組委會授予武文斌的頒獎詞:

      山崩地裂之時,綠色的迷彩撐起了生命的希望,他豎起了旗幟,自己卻悄然倒下,在那災難的黑色背景下,他26歲的青春,是最亮的那束光。

      本題與第1題、第2題出自同一份公務員考試試卷,同時,題干正文同樣是出自2008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頒獎詞。

      點評人,無語。

      第四題:

      一位長者對一個青年說:“批評和侮辱,就跟泥巴沒什么兩樣。你看,我大衣上的泥點,是剛過馬路濺上的。當時擦一定會很糟,所以就等到泥巴干了再去處理。”但是,任何比喻都是蹩腳的,假如泥點變成了油漆,大衣變成了玻璃,再依據上面比喻中的邏輯,就適得其反。生活給我們準備了各種各樣的邏輯,他們互不相同,也許還會打架。而我們奉行什么樣的邏輯,全取決于自己。

      最適合本段文字標題的是:(    )。

      A. 異雜邏輯

      B. 批評與侮辱

      C. 事物具有辯證性

      D. 生活中的邏輯不是單一的

      點評:

      本題正確答案為A。無須解釋,因為解釋也解釋不通。本題材料本身是一篇名為《異雜邏輯》的文章的正文部分,所以本題屬于極其變態(tài)但是確實有正確答案的公考試題!

      第五題:

      設立最底工資的的初衷是維護低收入的貧窮工人,到頭來這些人卻找不到工作,有最低工資的規(guī)定,顧主當然是選聘生產力較高或較可愛的了,在美國,最底工資增加了種族歧視----支持這種結論的研究很多。最底工資制度讓一些人找不到工作的原因是:

      A. 一些雇主有種族歧視                   B. 工資太底不能維持生活

      C. 沒有了報酬上的就業(yè)優(yōu)勢               D. 生產力不能滿足顧主的要求

      點評:

      本題正確答案為C。由于需要考生結合生活常識和經濟知識來做推理,所以搞得很多考生面對這道題的時候,心中充滿無限的挫敗感。

      其實本題脈絡是非常清晰的。

      首句確立觀點,第二句和第三句對觀點進行了論證。

      文段的觀點是“設立最低工資讓貧苦的工人找不到工作”,那么我們分析其找不到工作的原因時,必須圍繞最低工資設定帶來的直接影響。

      理解第二句話是解題的關鍵。一些生產能力較低或者被歧視的種族的工人以前可以通過降低自己的報酬來爭取工作機會,現在有了最低工資的限制,這些人失去了在報酬上競爭的優(yōu)勢。同等報酬下,雇主會選擇生產力高的或者自己不排斥的人種(所謂較“可愛”)。所以這些工人失業(yè)的直接原因不是生產力低,而是最低工資的設置讓其失去的就業(yè)的機會。所以D是不正確的。

      換一種理解的方式,對于一些考生來講,理解起來應該更容易:

      最低工資制度轉化到雇主的角度就是付給工人的報酬問題,由此確定影響工人就業(yè)的是報酬因素。根據文意,在工資一定的情況下,條件相對優(yōu)越的工人會被錄用,也就是錄用工作能力水平與報酬水準相對應的人,那些生產力較低不值得雇主付出同等薪酬的工人則沒有了機會,而他們想將工資降低到與自己的能力相應的標準,其做法卻不被法律認可,所以他們失去了報酬上的就業(yè)優(yōu)勢。

      第六題:

      傳統(tǒng)凱恩斯主義的缺陷,新古典主義的成效與失誤啟發(fā)了一些學者構建微觀基礎的宏觀經濟學,并另辟蹊徑地對勞動力市場與產品市場進行實證分析,以期發(fā)展宏觀失業(yè)與經濟波動的原因。他們以工資、價格剛性和非市場出清假設取代新古典主義的工資、價格靈活性和市場出清假設,并把它結合到宏觀產量與就業(yè)決定理論中而得出凱恩斯主義結論,這樣就產生了新凱恩斯主義。

      對以上文字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新古典主義的成效與失誤是宏觀經濟學的基礎。

      B。微觀基礎的宏觀經濟學的突破在于對勞動力市場和產品市場的實證分析。

      C。新凱恩斯主義就是以工資、價格剛性和非市場出清假設取代新古典主義的假設。

      D。工資、價格靈活性和市場出清假設也許是新古典主義的成效與失誤所在。

      點評:

      A項:“啟發(fā)了一些學者構建微觀基礎的宏觀經濟學”!皢l(fā)”不等于說前者是后者建立的基礎。比如:牛頓被蘋果砸中,這啟發(fā)了牛頓研究萬有引力定律。你能說牛頓被砸中是這一定律產生的基礎么?顯然不可以。

      從經濟學角度講,微觀經濟是宏觀經濟的基礎。這是常識。

      況且從文章字面來看,這種“啟發(fā)”并不是僅僅來源于“新古典主義的成效與失誤”,還有“傳統(tǒng)凱恩斯主義的缺陷”,僅從這一點也可以斷定A項改變了文意。

      C項:第二句中“并”字,體現了該句是一個完成的結構,不能被分割。也就是說“把它結合到宏觀產量與就業(yè)決定理論中”是得出新凱恩斯主義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所以,僅以“并”字前面的內容斷章取義地定義新凱恩斯主義,是不正確的。

      D項:“工資、價格靈活性和市場出清假設”顯然是新古典主義的重要內容,并不是所謂的成效和失誤。這些理論可能產生某種成效和失誤,但是不能說這種理論本身就是它的影響,這是邏輯錯誤。

      只有B項,可以從“并另辟蹊徑地對勞動力市場與產品市場進行實證分析”一句中找到依據!傲肀脔鑿健币辉~說明這一舉措具有突破性。

      第七題:

      不要過分地依賴語言。不要總是企圖在語言上占上風。語言解不開的,事實可以解開。語言解開了而事實沒有解開的話,語言會失去價值,甚至只能添亂。想到讓事實說話的人比起動不動就想說倒一大片的人更安詳。

      這段話的主要觀點是(    )。

      A。語言是不重要的,而事實才重要

      B。語言是不可靠的

      C。事實解不開的話,語言也解不開

      D。事實比動聽的語言更有力量

      點評:

      解析:本題選B。

      解題關鍵:確定文段核心,要圍繞核心解題。

      本題主要考察的是對語段中心的把握。

      首句是總句,是語段核心。整個文段都是圍繞“語言不能過分依賴”展開的。

      語言解不開的,事實可以解開。——這句話是例證語言不是萬能的,它有不能解開的問題。

      語言解開了而事實沒有解開的話,語言會失去價值,甚至只能添亂。——這句話例證語言有時會失去價值甚至制造問題和麻煩。

      想到讓事實說話的人比起動不動就想說倒一大片的人更安詳。——例證,事實讓人安詳而虛妄的語言讓人遠離平穩(wěn)的心境。

      由于已經明晰了語段總分的結構,所以要緊扣語言來梳理文章脈絡。

      不能用例證來取代論點的核心位置,不能用比較論證的論據來替代論點,這是本末倒置的。

      第八題:

      懷舊是人的一種揮之不去的情愫。懷舊之所以在經過歲月淘洗之后歷久彌新,并非由于它本身具有多大的魅力,而是舊事能給回憶的人以深思的素材,使人們于曾經歷過或正在經歷的某種或劇烈或斷裂的變動過程中,觸發(fā)生活的感悟,或是從中汲取生活的動力。

      符合這段文字的內容是:(    )

      A. 懷舊是一種情感,具有一定的心理功效

      B. 對過去的事情的回憶是人的最基本的情感

      C. 懷舊的對象是引起生活發(fā)生劇烈變化的事情

      D. 懷舊的原因在于舊事對人具有特定的積極作用

      點評:

      答案 D。 這是一道判斷正誤題。

      “舊事能給回憶的人以深思的素材,使人們于曾經歷過或正在經歷的某種或劇烈或斷裂的變動過程中,觸發(fā)生活的感悟,或是從中汲取生活的動力”說的是人們懷舊的原因是這種行為的積極影響。 “懷舊之所以在經過歲月淘洗之后歷久彌新,并非由于它本身具有多大的魅力,而是……”,從這句話我們可以讀到兩點:第一,“而是”后面的內容顯然是作者想強調的內容。也就是說A項僅談懷舊的功效不切題,應談舊事對有特殊經歷的人有積極作用。第二,“之所以”說明這句談的是原因。所以D項最為符合。

      第九題:

      荷蘭作家布魯馬指出:“德國人理解二戰(zhàn)的關鍵不是在斯大林格勒戰(zhàn)役或柏林之戰(zhàn),而是在發(fā)現奧斯威辛集中營的那一刻;日本人的理解則不在珍珠港或中途島之戰(zhàn),而是廣島原子彈!

      對這句話理解不正確的—項是:

      A. 德國能夠反思二戰(zhàn)給別國人民帶來的災難

      B。日本能夠認識到二戰(zhàn)給本國人民帶來的災難

      C. 日本認識到二戰(zhàn)中美國人給自己帶來的災難

      D。日本在回避二戰(zhàn)給別國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

      點評:

      本題應選B。下面我來談一下自己思路:

      本題屬于文意推斷型。雖然是文意推斷題,但要借助一定的歷史常識才能快速破題。

      (1)“德國人理解二戰(zhàn)的關鍵不是在斯大林格勒戰(zhàn)役或柏林之戰(zhàn),而是在發(fā)現奧斯威辛集中營的那一刻”中斯大林格勒戰(zhàn)役和柏林之戰(zhàn)都是以德國的戰(zhàn)敗告終,德國人沒有想到因戰(zhàn)敗給自己造成的傷亡和損失,而是想到了奧斯威辛集中營,想到那些被德國納粹分子迫害致死的無辜者。可見,德國能夠反思二戰(zhàn)給別國人民帶來的災難。A項是正確的。

      (2)“日本人的理解則不在珍珠港或中途島之戰(zhàn)”中,美國的“珍珠港”遭日軍突襲轟炸造成重大傷亡,“中途島之戰(zhàn)”是日本海軍在二戰(zhàn)中最大的戰(zhàn)略進攻,由此可知:日本在回避二戰(zhàn)給別國人民造成的災難。

      (3)“而是廣島原子彈”,顯然日本人認識到二戰(zhàn)中美國人給自己帶來的災難,以受害國自居。但“廣島原子彈”這句話不能理解為日本人能夠認識到二戰(zhàn)給本國人民帶來的災難,因為,日本以“受害國”自居,不承認自己是“加害國”。日本認為自己國民的災難都是其他“加害國”造成的。

      第十題:

      2004年上半年,中國國家漢語戰(zhàn)略浮出水面。這不僅被輿論視為對全球范圍內日漸升溫的“漢語熱”的回應,更被解讀為中國政府推進漢語言文化的主動性、系統(tǒng)性動作。被世界上最多數量的人口使用,但由于政治、文化原因而處于弱勢地位的漢語,似乎正在謀求一次崛起。

      輿論對中國國家漢浯戰(zhàn)略的評價:

      A。漢語正在世界范圍內崛起

      B。為“漢語熱”推波助瀾

      C。能徹底改變漢語的弱勢地位

      D。能迅速有效地將漢語言文化推向全世界

      點評:

      本題正確答案為B。

      本題先采用排除法,然后再對剩下的選項進行印證。

      首先輿論認為“似乎正在謀求一次崛起”,是對政府意圖的猜測,而不是肯定地認為漢語正在崛起,所以A項屬于過度推斷。此外,我們仔細分析問題。問的是輿論對中國國家漢浯戰(zhàn)略的評價而不是輿論對漢語目前現狀的評價。所以直接排除A。

      根據材料直接可以排除C項,D項,因為原文沒有涉及。

      那么只有B項值得我們推敲。

      看原文:這不僅被輿論視為對全球范圍內日漸升溫的“漢語熱”的回應,更被解讀為中國政府推進漢語言文化的主動性、系統(tǒng)性動作。

      由“對‘漢語熱’的回應”可以推出,輿論認為這戰(zhàn)略與“漢語熱”相關。其次“推進漢語言文化的主動性、系統(tǒng)性動作”可以解釋為推波助瀾的造勢。

      

    Tags:

    作者:佚名
    本網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僅供參考,敬請廣大網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和源文化培訓中心 版權所有 聯(lián)系郵箱:190058888@qq.com 蘇ICP備09003716